三十四虽是程序员的一道深不见底高不可攀的槛。看了一篇帖子尤其深有感慨,不禁为自己这种吃青春饭的程序员职业唏嘘不已。
网上说有一年近四十的程序员,写了一篇文章感慨自己的职业生涯。自从大学毕业一直做软件开发,技术磨炼的非常之好。年轻的时候尚能成为自己的竞争力和铁饭碗,到了自己三十岁的时候,为了可以有更好的职场生涯,每年都会更新简历面试多家公司。然而他改简历面试并非真正是跳槽找工作,更在于了解计算机行业的行业发展和把握新技术趋势。无疑,这般做法当日是有收获的,而且从自身技术涵养上来看收获颇丰,对于技术细节、难点公关、行业发展趋势信手拈来唾沫横飞侃侃而谈,大家自是无不钦服仰慕。
刚刚开始的这几年以开发者的身份找工作尚且还可,随着年龄增长,面试碰壁渐次增多。那当然是面试官心中疑惑,为何做了十几年开发依然是在一线写代码?这并非好现象,无论你的能力再牛技术在精熟,这都不会成为你的竞争力。后来自己投的是架构师的职位,当然以他自己的能力,也是做得了架构师的。投架构师找工作自然是方便了不少,却依然碰了不少壁。
作者在帖子中提到,他是个普通背景的架构师,年近四十,和他一起竞争架构师岗位的除了高学历好学校以外,拥有海外经验、大型经验,或者就某一业务精熟恰好与应聘公司契合得太多。他是精力了六轮面试才磕磕绊绊勉强过关斩将。我们不必为他感到庆幸,认为这是他的专长,这更多的却是占据运气在起主导作用;我们也不必掩耳盗铃麻醉自己认为这是人家的竞争力,恰恰相反,这正是证明自己已经失去竞争力,变得平庸不堪。
三十四岁时职业生涯的一道门槛,公司的面试官更多地要的是年轻有活力,听话好用,好使加班的人,哪怕技术能力欠缺也无妨。在程序员的行业,大家都是搬砖工,靠身强力壮,靠年轻吃饭;倘使哪天搞不定了,也就成了职业生涯的定军山;即便能力丰富,技术日臻圆熟又能怎样?你的技术也许可以解决一些棘手问题,然而相较而言,这些技术产生不了太多价值,公司反而要通过发工资的形式为你的好技术埋单;任何一个站在管理岗位的管理者自然而然能想象得到这意味着什么—-自是高成本低回报。这只不过是个简单的模型,现实情况,公司管理层所考虑的原本这复杂也比这更为核心。
我虽知行业的残酷,近年来也可感受到这种残酷正在悄悄向我靠近,并且我经过自身经历明显感到背后一阵阵的飕飕冷风吹袭,就像鬼魅附身。看着前辈的经历,再看看一波接着一波的新人换旧人,旧人何所去,一波一波的人不知消失在哪里,心中便感惶惑。
我们远远不必为了磨炼技术而沉溺其中,也不必因自身技术精湛而沾沾自喜,更不必因自己对技术知晓更多,对技术趋势了解更甚,张口闭口马云区块链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。在年龄面前,在和他人背景条件与自身竞争力比较面前,人的脆弱犹如沧海一粟。对这个浮华的世界,有你也即没你;对自己和身边的人,尤其是对自己,你便是整个世界。
不必去想怎样解决问题,很多问题不是你我可以解决的;不必去想将事情做完做得尽善尽美,九十九分到一百分相差一分,然而为追求这一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九十九分;不必去想工匠精神,残酷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最终变得仅仅是一个工匠,成不了艺术家。
在我上班的时候,我还在想自己的工作,搜索的新方案,当然我也晓得新的方案之中在删除数据的时候会变得非常慢,这并非我方案本身原因,而是第三方的组件机制原因,这绝非我一人可以解决得了,我也不愿就此再花费精力再寻新方案。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。目下只要维持住,只要刚刚好,只要无大碍,这就是已经是胜利。这才是管理之道,管理之道做得是资源最优化和风险最小化,而非彻底解决。
不执著,不勉强。
技术本身并非是出路,更可能是死路,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死路。升任管理岗或是创业才是务本。擅长整合资源,创造价值这本身便是能力,而且是长期可兑换无需考虑丢工作的能力。拥有专长并发挥专长价值也是能力,是持续稳定的能力。我们大多会考虑变得因素,而这却是不变的因素。成长,即是思维转换。
【广告时间:阿里云小站官方上云,近期优惠就用阿里云ECS云服务器。】
暂无评论内容